“无心而为”——初读《坛经》《金刚经》所悟
本文将记录我这段时间阅读完《坛经》(六祖慧能)、《六祖坛经讲话》(星云大师)、《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这三本书的一些体会与感悟。《坛经》和《金刚经》值得我在余生中反复阅读,并且不仅仅是阅读,而是受持读诵甚至是反复抄录。本来是不打算先写框架再根据每个框架的逻辑详细展开,但想想有框架行文不会太松散,所以还是分成了三个部分,先讲讲为什么要读这两本经,然后大概回顾一下这两本经讲了什么,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记录一下自己第一次读完这两本经有什么样的收获。我相信随着自己阅历学识的增加,将来再次阅读这两部经书的时候肯定又会有新的感悟,届时就可以回顾本文的内容,方便参考。
我为什么要读?
接近半年之前,我人生中第一次求助于心理医生,其间我也是第一次听到禅宗的一些内容,当时觉得这个心理医生怎么开始给我讲玄学了,但后来发现自己读佛经以寻求其中的智慧是必然事件。我相信求助于佛经的人必定是经历了自认为非常痛苦的苦难折磨的,生活上的,抑或是工作感情等。我自己是在被居住的环境不断折磨的时候,久而不能心安,几乎精神崩溃。我所居住的宿舍环境(就不具体说为什么了)让我每天无法安心入睡,每一天都会自我怀疑晚上是否能睡着觉,这种自我怀疑一旦开始便会迅速蔓延到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各个方面,甚至是最终的对自己的否定,几乎就要摧毁了我仅存的自信心。幸运的是现在我已经离开了这个稀烂的环境,之前的自我怀疑和其连锁反应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这段时间的痛苦我不会忘记,我真心感激我的父母和这段时间支持过我的人,感激我有机会阅读佛经和重新认识了国学,并从中收获了一些至少我现在认为是让我变得更加成熟的东西(见第三部分),并让我心中真正开始有了“根”。
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打算读佛经,当时几个月前因为疫情无法出门就在宿舍读起了《明朝那些事》,当读到了王阳明心学部分的内容,我发现阳明心学就是我想要找的答案。心学这个词乍一看会被人批判为唯心主义,但我觉得有些时候人们过度夸大了唯心与唯物的差别,甚至将这两者拉向了两个极端。过度宣扬唯物主义就会陷入过于理性的陷阱,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理解事物、自然现象固然可以,但是过度使用这种思维,会惯性地作用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这会使人变得木讷,僵硬,我认为自己就曾是这种思维的受害者。人因为有感性的存在才完整,这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也符合人脑的构造。回到阳明心学,《明朝那些事儿》上的抛砖引玉和复旦大学王德峰老师关于阳明心学的讲座让我初步了解了阳明心学,其中讲座中讲到想要了解阳明心学,首先要学习禅宗,而禅宗最著名的一本经书就是弟子记录六祖慧能的得法与说法经历的《坛经》,德峰老师也提到了佛经的精髓是“无心而为”,这也是为什么本文题目中提到了这四个字。此外,《坛经》中六祖就是由《金刚经》开悟的,反复强调《金刚经》的重要性,所以后来我也找来了解读金刚经的书来看,也就是南怀瑾国学大师的讲课语录《金刚经说什么》。以上就是我为什么会阴差阳错地开始认真阅读这两部佛经。
主要内容是什么?
首先坛经记载了六祖慧能大师得法与说法的经历。金刚经则是鸠摩罗什对古印度梵文经文的翻译,以如来与须菩提问答的方式进行佛法的教育。坛经和金刚经都重点强调了众生自性成佛,不要心外求法,一念不起善恶,诸善奉行,最后达到中道义。金刚经中则是反复辩证,认可一个概念的同时否定一个概念(“佛说XX,即非XX,是名XX”),也就是提醒学佛的人不要着相,但是又不能着非相,不能着空。其实也是强调一个中道义。初次读这两本经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中道义的智慧,看待事物不要走极端,待人接物要拿得起放得下,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翻篇就好。坛经中还强调了烦恼即菩提;“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众生平等。除了智慧,这两本佛经中也讨论了福德与功德,尤其是金刚经中强调说能够受持读诵金刚经并度他人的人所能得到的福报远大于用世间七宝进行布施的人。以上就是我初读这两部佛经留有印象的主要内容。
我悟到了什么?
1. 如筏喻者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中如来讲到学佛法就好比人乘船要到彼岸去,上岸之后船就可以舍去了。这种境界中蕴含的智慧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比如一个人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按照金刚经中的般若智慧,他/她不应该为自己事业有成而沾沾自喜,而是忘掉自己曾经事业有成,继续接下来的旅程。这其实是去掉自己的我相。金刚经中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种境界光凭思考就觉得非常不容易了,更何况要一直修持下去。人但凡有点自认为是成就的成就,就会产生自我认同,而如来教我们这种情况下要波澜不惊,这些成就好比筏,得到就可以扔掉了。金刚经中强调的布施也是同样的智慧,不要带着要从别人身上获取利益的前提下帮助他人,而是没有任何私心地施舍施助,这样才能累积自己的福德,但也不能想着为了积福德而帮助他人,而是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止于至善,施舍完忘了就好。如筏喻者这段话也让我联想到了教育educate这一英文单词的词源,并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mid-15c.,educaten, “bring up (children), to train,” from Latin educatus, past participle of educare” bring up, rear, educate” (source also of Italian educare, Spanish educar, French éduquer), which is a frequentative of or otherwise related to educere” bring out, lead forth,” from ex-“out” (see ex-) +ducere” to lead,” from PIE root [deuk-](https://www.etymonline.com/word/deuk-?ref=etymonline_crossreference)”to lead.” Meaning “provide schooling” is first attested 1580s. —https://www.etymonline.com
educate=’lead out’,教育这一词的底层含义就是带领你走出困惑的状态(这里偏一下题,我们在查英语单词含义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要找它的汉译,其实一般情况下就算我们见到汉字,看似自己明白它的意思,其实也并不懂这个汉语词汇的底层意思。这一点应该适合学习所有的语言,一步到位找到这个词的底层含义就可以了)。但是反思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比如看书的时候就要记住所有细节,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死记硬背,其实这些都是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就是带你走出困惑,潜移默化地对你大脑的神经元连接产生微妙影响。可能你目前意识里貌似自己完全记不起来某一知识的细节,但我相信这些知识已经刻在了你的骨子里,你下意识是明白的。
2. 如桶底子脱
接下来记录一下自己读完佛经之后,对烦恼的重新认识。一般情况下人遇到烦恼就会下意识地逃避,聪明一些的人会努力去想解决办法,调整自己的认知,把烦恼当作一种修行或是对自己的考验,但最终思来想去可能也得不到答案。而我认为佛经里的智慧是教导我们不把烦恼当成烦恼,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看待它。桶里装满的水就是我们人所遇到的烦恼的总和,当你开悟的那一刻,所有的水都没有了。这其实相当于佛教导我们不能以世俗的角度看待烦恼,一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一种思路。桶里的水太多必然会让桶变得沉重,烦恼有时多的让我们喘不上气,我个人就深有体会,焦虑症、恐惧症发作的时候想呼吸都很困难。而其实存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木桶底撤掉,这样水就能完全消失。虽然金刚经经常强调佛法不可说,但我还是要用语言把我理解的记录一下。我认为本质上就是看待人生的时候要做减法,或者以现在流行的话就是躺平摆烂,但是又不是狭隘的躺平摆烂(其实很多人说的摆烂也不是真正表面意义上的摆烂,而是一种心理暗示)。举个自己的例子吧,自己决定读博之后的一两年之内特别想发高水平论文,想着自己以后一定要年薪多少多少,除了学习工作之外,还想着要练出健美的身材,每次健身都要有进步,每次重量要冲到多少多少,此外还要每个月读多少多少本书,总之想要的特别多。对自己的期望值与自己当时的能力和所处的条件背景完全不符,加上宿舍环境给我带来的严重失眠、神经衰弱问题让我越发无法专注,近乎精神崩溃,这时才重新开始审视自己。后来悟到人生应该做减法之后,加上换了相对不错的住宿环境之后,也没有给自己施加那么大的压力,放下了这种我执,不再执著于各种目标之后,整个人工作专注度,日常的精神舒适度都好了太多。所谓的做减法本质上就是真正放下自己曾经想要的,只有真正不再渴求渴望某个目标的时候才更有机会得到它,这时实现目标之后也不会沾沾自喜,而是内心波澜不惊,是不是自己得到的无所谓,这其实是一种充满智慧的deep peace。但同时这种放下不是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奋斗,而是顺势而为,顺随因果,因为一个人现在所做的事情都是由她/他的过去,自身的输入输出,这种“因”累加而发展形成的,在“因果”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助推下,只需顺势而为继续投入就好,放下对结果的执念即可,正所谓“无心而为”。
3. 中道义的智慧
其实前文中已经提到了中道义的重要性。这里再讲一讲我自己在初读佛经之后对中道义的理解。所谓中道义的智慧就是万事不走极端,而是取位于正中间的状态,50%即可,当然这不是说做任何事情只需要出百分之五十的力,而是顺势而为,全力以赴,无心而为。其实中道义的本身就是告诫我们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不能完全否定正反的任意一方,正反就在一刹那之间。其实我认为中道义的图像解释就是把一条线段,线段的首尾代表完全反(所有不好的状态)与完全正(所有繁盛的状态),中点是中道义,首尾相连成一个圆⚪,圆的正上方就是光明与黑暗重合的地方。光明与黑暗有时是相同的,比如花朵盛开之后必将凋零,人的病症有多严重他恢复之后内心就有可能有多坚强,在经济萧条或各种大危机之下企业有多困难在其存活下来之后就越有可能走向头部,一个国家曾经有多衰败落后就越有可能繁荣昌盛,这也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本意所在,神魔就在一念之间。这也说明任何极端的想法,无论好坏都是有违天道的,佛经的教育不会告诉我们真正的般若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什么一定不是般若。
4. ”戒定慧“中的定
戒定慧中的定,我理解就是将心定下来,引申为人生中每做一件事情就把这件事情做好,当然不是做的时候去执着于一定把它做好这个目标,而是不去想结果全力以赴。定的另外一层意思我认为是内心的一种平静,内心波澜不惊(上文也有提及)。比如现在社会中获取信息非常容易,人们也非常容易被爆炸的外界信息所困扰,会信息焦虑,每天刷手机刷各种论坛、视频APP等等就为了比别人多获取一些信息,但其实这些大部分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罢了,如果某个信息只是简单地输入到人脑中没有输出,这类信息其实就属于娱乐范畴。要想挣脱娱乐的范畴,这时候就需要养成不断输出的习惯,可以是写日记或者博客或者随笔等等。佛经中的定也是告诫我们,尽管身边充斥着这些无用的信息,我们自身要能够坚持自己本来想做的事情,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坛经中讲到学佛的一开始也是有目标的,要发四弘誓愿。如果找不到目标的话也不要依靠外力,而是心内求法,自性成佛,要知道我们众生只是没有开悟的佛而已。当我们有了目标的时候不要执着于此,要心里完全放下这个目标,持之以恒并专注地去做与其相关的事情即可,在这个过程中进步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我们离目标也会越来越近,无心而为就好。
5. 众生平等与真正的利他
先来说说众生。何为众生?佛经中提到的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也就是众生平等,这里的众生不仅指的是我们人类,还适用于地球上所有的物种。我理解的就是生命是平等的,要敬畏生命,万物有灵。这让我联想到了《黄石》剧中的一个场景,老达顿带着孙子去打猎羚羊,猎杀之后老达顿将鲜血抹在了孙子的脸上,教导他要对羚羊表示感激,感激它让自己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这就是一种敬畏生命的表现,我们不能随意杀生,更不能随心所欲施暴,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万物生灵、对自然的尊重。
再来说说利他。佛经中还讲述了想成为菩萨就要布施,但这种布施不是为了要得到福报,也不是为了得到被施舍人的回报,而是施舍完就要彻底忘掉。其实本质上的含义跟lead out的本意一样,无论你的施舍对别人帮助有多大,你都只是他人人生中的过客罢了,真正的主角是被施舍的人。我认为现在社会所说的利他是通过利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达到双赢。而佛经中的布施我认为是超越了利他,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或纯粹的利他。帮助他人本就没有目的,只是我们作为人该做的,是一种人文关怀(humanity)的体现,本就不该带有任何目的。任何布施的结果你不要去执,顺应因果的它自然会来到你身边。
6. 重新认识国学
通过读佛经还有听德峰老师的课,我也重新对国学有了一些认识。这里需要反思自己之前对传统国学有着排斥心理。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过于追崇西方那一套哲学科学方法论所致。我认为西方科学的确很好地解决了我们人与物打交道的场景(人认识并预测自然现象),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我们如何与人打交道的问题,如何做一个真正有人文关怀的人,而我们的国学恰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白,当然我认为世界上的各派宗教所宣扬的教义本身(而不是宗教这种组织)也可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对国学产生兴趣的原因。另外我总结了一下一个人一生中要与之打交道的三类东西,第一是事物(包括理解并预言各种自然现象,这属于科学的范畴),第二是自己(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知道什么是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就是如何与人类同胞打交道了(其实就是如何做人)。以下说法还需要我自己通过不断阅读国学而不断考证,可能存在不严谨之处,但我还是要记录一下现在自己思考后的内容。虽然中国古代可能忽略了科学的发展,重农轻商, 但是古中国的智慧大成应该是与人交往的智慧,做人的智慧(如何与亲人交往、如何与”事业“上的人交往,事父事君)从这种与人打交道的智慧入手推而广之形成的一种人生哲学。比如阳明心学中的“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心要顺应天道,要有良知,止于至善。还想再谈一下唯心唯物,唯心和唯物只不过是二元论的产物罢了,我认为每个人人生中的经历都不会是如此泾渭分明的,唯物唯心只是分别解决了我们在具体不同场景下遇到的困惑罢了,要批判理性地看待这种二元对立。
儒道佛三派其实都有相通的地方,这里不得不敬佩我们古人的智慧,都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止于至善的人,教我们如何顺应天道过好我们的人生。正如德峰老师所说,中国哲学是关于我们人生的哲学,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我认为一直去阅读、去思考理解、去实践这些典籍中的内容能够让我们心中生“根”,至少我现在找到了那种久违的归属感,能够自发产生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我认为这种认同是坚不可摧的,因为它是靠文化所聚集的,这种聚集是自驱式的,这种文化是靠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一步步发展得来的,是本就存在的,而不是一味靠人为的干预与灌输(不展开了,懂得都懂)。天道不可说,虽然不能给天道一个完完全全准确的定义,说它一定是什么什么,但这些古籍中也暗示了什么有逆天道的。
题外话
以上就是我初读佛经的一些感悟。这些感悟纯粹是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发布出去也是想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文章肯定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理解偏差的地方,希望一起讨论!
Enjoy Reading This Article?
以下为一些其他相关的博客: